精准生活,精致牢笼
每个人都在以数字勾勒自己的日常生活。走路的步数,摄入的卡路里,燃烧的脂肪,工作的时数,睡眠的长度。文字的表达和美感在数字的边界中,小心翼翼地带着镣铐舞蹈。
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市场、分工和专业的奴隶。从整体上把握知识,横跨多个专业领域,似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,思想家的创造荡然无存。理性化对于20世纪共产主义的扩张的解释力,收效甚微,但在资本主义的扩展中却不断开疆扩土。对于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,和对于社会组织原理的揭示上,新自由主义对于市场社会起源的预设,成为了其先天不足。
理性化以及意识形态再塑造
常常以问题的形式来提出文章的线索,说服性和可读性比较强,顺着作者的逻辑,会读起来比较顺畅,而且让人信服,但是因为欠缺背景知识和作者逻辑的严密性,所以很难跳出这个体系和桎梏,给出自己的思考,常常会囿于概念上的模糊和分析视角的单一化。如果有更多的背景知识,或者对于历史学问题的把握,那么可能会理解地更为透彻。
其次,因为是思想史,所以非时间线索,但是文章结构常常是总分结构,作者的风格就是先提出问题,然后开始摆事实,但是在作者陈述自我观点的时候,并不是第一时间就非常精确的给出他自己的观点,而是像剥洋葱一样,介绍唐朝文化融合的事实的时候,先是阐述在唐代,佛教独特的入世倾向,之后再进一步弥补这一观点的疏漏,佛教宗派林立,不是所有入世的佛教可以存活下来,他加上了第二个限制条件,顺应
思维的框架上,还是遵循第一章文化融合的叙事线索,给出不同朝代的例证,翔实的史料和理论的概念,常常给我制造困难。
-
现象学方法对于世界的建构?
-
回应冰钰:“道德价值一元论”的起源?它和儒学地位之间的关系?为什么中国士大夫一直秉持着这种道德理想原则?儒学最初讨论的是人伦关系,通过家国同构的这样一个模式来不断推演,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。那么这种道德价值的一元论,是如何在各个方面的: 21-22 page
-
现代性:(吉登斯)个体主义,理性化,
-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独立:
- 父母的楷模作用-角色失调;
- 父母对于子女的控制;
- 高等教育的自我反思;
- 公共领域的庇护-依附关系。
-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独立:
隋唐时期的文化
- 理性对于儒学的改造
- 道德一体化
- 唐代士大夫对于天人感应的怀疑
- 休咎:(吉与凶;善与恶)卜来年之休咎。
- 从汉代到唐代,无限合法性 -> 有限合法性
- 社会整合:上层
达尔文的宗教信仰
退步假设:康德的提问焦点-西方哲学的追问重点不再执着于本体论
-
大水桶-本体论
「冯友兰误解朱熹」: exist subsistance - 理性:计算理性?
- 理性化和合理化?
- Rationality:合理性的整合
- 「半天读书,半天修身」
- 冥想的内化?
- 冥想 优于 琴棋书画 – 相对来说比较社交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