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家庭的变迁

Posted by Shan J. on July 4, 2020

Princeton University

Lecturer: Yu Xie

人的思辨能力是有限的,社会科学的益处在于,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知的局限性,统计的稳健性和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刻画异质性。

「中美关系的冲突原因之一在于文化传统的差异。Huntington」

  • 家庭在民间信仰中尤为重要,“祖先崇拜”。
  • 被视作封建时期中国的三大支柱之一(与儒家思想和国家官僚制度并列)
  • 阳明山:“不孝父母,敬神无益”,家庭甚至上升到比宗教更重要的地位。
传统家庭在当代中国衰落了吗?
  • 在人口学中,第一次人口转型:工业社会转型中,高生育率 高死亡率 –> 低死亡率 低生育率(lag)

  •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第二次人口转型:

  • 个人有动力来追求自由,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矛盾;

    • 受影响的主要机制:家庭

    • 观念上的根本性的改变 (ideational),主要指标 (Indicators):

      (1) 结婚年龄推迟

      (2) 婚前性行为

      (3) 非婚同居

      (4) 离婚率上升

      (5) 未婚生子

      (6) 单亲家庭子女(中国不太普遍

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

  • 家庭变化的重要原因,女性地位的变化:
  • 中国可能在长远的未来,低生育率会一直持续,
  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9.54.47 AM

(1) 结婚年龄推迟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9.59.07 AM

从普遍婚姻到基于社会地位的婚姻
  • 建国初期,婚姻是普遍的
  • 现代:社会地位较低的男性,Primary school – 可能一辈子结不成婚
    • 受教育程度极高/极低都有很大风险不结婚。
  • 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03.25 AM
转变的原因
  • 经济压力: 房价与婚姻年龄中位数的关系

    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05.42 AM

  • 越来越多的人在结婚之前就要有房子,将近80%要先有房再结婚 (CFPS, 2016)
  • 女性仍然存在向上婚姻 (Homogamy)的偏好
    • 年龄也是SES的一部分,男性年龄相对大,可满足这一偏好;
    • 夫妻的年龄差距增加 (Mu & Xie 2014);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07.05 AM

2020年一项新的线上调查
  • Sample size:n= 50/ 37/ 63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12.39 AM

  • 印证了“郎才女貌”的传统偏好,女性对选择结婚对象的收入的重视,和男性对于女性外貌的重视;
    • 根本机制:对于下一代的培养的资源累积,阶级再生产的方式;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13.24 AM

教育同质性婚姻在近一个世纪呈总体上升趋势:
  • 在过去,Rank-rank 系数(秩相关系数)并不高,0.5左右
  • 现在能够到0.7左右
  • 婚恋网站:年龄,收入,教育的匹配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16.25 AM

(2)婚前同居的增加

​ 婚前同居率将近30%,数据来源2016年CFPS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18.40 AM

如何看待同居?
  1. 婚姻的前奏 (prelude)
  2. 单身的替代
  3. 婚姻的替代
    •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,同居主要是第一种情况,往往出于实用性考虑,或是与婚姻的经济基础相关;
    • 我国居民的平均婚前同居时长为10个月左右;
婚前同居的后果:晚婚与未婚先孕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23.34 AM

(3)离婚率的上升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25.08 AM

  • 媒体上经常看到的是粗离婚率,离婚人数/人数,这个看法是错误的。
  • 人数不是风险基数;
生命历程上的统计

应该看的是多少人从结婚走向离婚

  • 49世代出生: 96%的couple都是白头到老,不到5%的人会离婚。
  • 80后:8%的人离婚;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26.36 AM

10年过去了,从KM曲线看,中国离婚率已经还是低于发达国家:队列研究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29.20 AM

(4)低生育率;低不育率;少量未婚生育

​ 婚外生育相对稀少,生孩子之后一辈子不结婚的非常少,在中国这部分人停留在未婚状态的非常少。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30.55 AM

过去,99%的妇女婚后都会有孩子,只是时间问题,在整个世界来看,是个非常独特的现象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32.13 AM

中国正经历着第二次人口转变
  • 中国的家庭变迁有着其独特之处
  • 个体化的家庭行为–婚姻和同居经历了更为剧烈的变化;
    • 在中国的家庭制度中,孩子仍然是最重要的(超稳定结构),这导致了极低的婚外生育率和不育率;
    • 离婚率的增加是有限的;
    • 另外,我们的研究也发现,中国家庭,包括贫困家庭,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投资都很大;
    •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,这种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是很特别的,白人 vs 亚裔的教育作用认知差异很大;
    • 在东亚文化圈,这种对于教育的期望也很流行,包括韩国 (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全民高等教育,与儒家思想联系很大)和日本。
离开中国看中国:

Shan Name 2020-06-29 at 10.40.33 AM

结论
  • 有迹象表明,中国已经发生了第二次人口转型,但是尚未完成;
  • 婚前同居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;
  • 流动人口对于家庭的破坏,也是很值得深入的研究的(户籍制度),尤其是高教育群体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
  • 然而,也存在着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,例如较少非婚生育、普遍渴望婚姻、以及基于文化规范的向上婚姻;
  • 随着时间的推移,婚姻越来越与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,中国的苗头:没有地位,就没有婚姻;
  • 中国的“子女中心主义”依然存在;
提问环节
  • 养老问题:
    • 孩子经济地位的成就,功利回报,但如今养儿防老的体系似乎已经崩溃,
    • 代际的经济交换从upward transfer 到 downward transfer:实际上在中国城市,女儿给父母的钱更多,养儿子的代价更大,如今养女儿在经济上是划算的;
    • Symbolic giving:孩子虽然依旧,但是仰赖文化惯性,赡养父母,给予金钱的意义已经转变,过去的实用性养老,已经转化成符号性养老,“意思意思”,成为社交性的感情联络,而不是物质上的依赖;
    • 在转型阶段,啃老还会持续社会养老的强化 。
  • 同质性婚姻会强化社会不平等:
    • 但是政策对于家庭,生育的干预比较难,因为人的异质性,私人空间的隐秘性;
  • In Limbo 状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: 改革开放以来,全职妈妈的比例不高,相反,教育程度高女性的更愿意工作,也有相应的资源去找工作;但是 ,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学历的盲目追求,既不工作也不上学,在家考证或者等待上学,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(limbo), 很长一段时间,依赖父母,是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啃老方式,这种现象的存在,是因为中国的家庭文化,即便成年,父母的物质支持也可以帮助他们逃避现实
  • 充分尊重人的 diversityheterogeneity:在美国,女生phd找工人阶层的比较多,向上婚姻其实不多,个性化婚姻。
  • 婚前同居测量:主要集中在已经结婚的对象,是否有同居的经历。

“以孩子为中心”的思想来源于我们的文化传统,但是做出不婚选择,不育选择的人会越来越多。

AKP理论

避孕理论:存在–